以剪纸、篆刻、书法为主体的“三乡文化”底蕴厚重,仪陇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时代绵延,翰墨溢彩,长盛不衰,行、隶、楷、草、魏碑、篆风格纷呈。声名远播的金粟书岩是金城镇的一道亮丽风景。近日,笔者自新政镇出发,一路驱车来到金城镇,感受这片翰墨胜地的书法魅力。车停人行, 穿过繁华的街道,走过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巷,来到金城山公园,“金粟书岩” 四个白色大字赫然呈现在眼前。
曾参与《仪陇县志》编写和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工作的唐向东介绍,“金粟书岩”这四个字,是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当时写在一张宣纸上, 每个字约10平方厘米大,而后按比例放大至每个字宽、高7米多,铁画银钩,镌刻在朝阳岩上端,5公里外清晰可认,堪称一绝。金城山东面的石体质量好,不易风化,而且比较显眼,有很好的寓意———“紫气东来”。同时,它与仪陇中学遥相对望,意义深远。提及金粟书岩的位置朝向,唐向东边走边介绍。
沿着拥挤的文化路, 不一会儿便来到金粟书岩山脚下,站在崖下宽阔的道路上,一幅幅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作品如书卷般舒展在眼前。自观音阁右侧出发,踏上古色古香的观光栈道, 便可看到启首位置刻着朱德早年撰写的五言诗《怀乡》:“避暑居高耸, 搔首望仪陇。白云阻乡关, 回看江涛涌。” 紧接着是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题书的“继往开来”四字。“这是1985年完成的第一幅石刻作品。”唐向东指着崖石上遒劲有力的“继往开来”说,郭沫若、楚图南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的书法大作和本地人士的书法佳作也都次第而上一一刻于岩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打造地方人文景点,开发旅游资源,仪陇县委、县政府向全国书法界发出了约稿信, 征集歌颂‘两德’精神和仪陇山水的书法佳作。很快,全国第一届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全国第二、 三、 四届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邵宇、沈鹏以及楚图南等蜚声海内外的书法大师纷纷投上了精品力作。当时共收到各路书法家作品1000多幅,由县内组织专门人员根据作品内容和质量遴选出了部分佳作刻于崖上。” 唐向东回忆道。
现如今, 自观音阁东侧起至柳家岩一道长800余米的文化长廊上,200多幅书法作品错落有致,兼有篆、隶、行、楷、草等多种类别的书体, 幅面最大达35平方米,最小也有2平方米,俨然成为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书法艺术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