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索引号
1151112400878871XR/2022-00994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仪陇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5-30

仪陇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仪陇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时间:2022-05-30 | 来源:仪陇县人民政府

仪府20227



仪陇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仪陇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度门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单位):

《仪陇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已经十四届县委第28次常委会、十八届县政府第9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仪陇县人民政府

2022530








仪陇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1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1

(二)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5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迎来重要机遇 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8

(三)目标指标 9

三、强化源头防控,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11

(一)构建绿色空间格局 11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12

(三)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16

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8

(一)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18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达峰”进程 20

(三)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效 21

(四)扎实推进净土行动,保障土壤环境总体稳定 25

五、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29

(一)筑牢生态安全格局 29

(二)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30

(三)打造美丽宜居城乡环境 31

(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33

六、防范化解环境风险,推进健康平安仪陇建设 34

(一)强化环境风险防范 34

(二)加强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35

(三)深化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控 35

七、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36

(一)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36

(二)完善环境治理监管体系 37

(三)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38

八、保障措施 39

(一)加强组织领导 40

(二)加大资金投入 40

(三)加强跟踪评估 40

(四)强化宣传督导 41



仪陇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仪陇县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按照《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充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仪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明确了仪陇县“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各级各部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十三五”时期,仪陇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环境风险,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94.5%,较2015年提高20.5个百分点;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28.6微克/立方米、44.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53.9%51.7%,圆满完成目标任务。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市级考核9个小流域断面和1个重点湖库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乡镇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83.3%。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分别减排720.72吨、147.68吨,较“十三五”初分别削减39.1%28.2%;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减排3212.69吨、317.84吨,较“十三五”初分别削减21.3%19.1%

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依法取缔搬迁嘉陵江沿线砂石企业58家,规范整治环保不达标砖瓦窑厂58家、商混站点28个。对全县汽修特别是喷漆工艺进行了检查,对治理设施不达标、操作不规范行为立即责令改正。对全县柴油货车进行尾气检测,对检测出尾气不达标车辆,严格处罚、限时维修达标,对维修后排放仍不达标车辆,依法依规严格处理。县城城区开展以禁止(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为主的专项管控活动,常态化推进以城市近郊、重要交通干线、场镇周边等为主并覆盖全县范围的秸秆、垃圾、杂物等露天焚烧管控活动。督促县城所有建筑工地落实“一硬四有”“六必须”等扬尘防护措施;提高城市道路洒水作业、清扫保洁频次。

着力推进水污染防治。依托“一江三库”(嘉陵江、思德水库、油房沟水库、友谊水库)等优质水源,投入13亿元建成“千吨万人”城乡集中供水工程,延伸供水管网750余公里。全县保留的6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已全面完成水源地规范建设工作。投入10.8亿元建成功能配套、设施完善、运行规范的污水处理厂(站)72座,配建污水收集管网670余公里,实现所有场镇及周边农村居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快农村聚居区环境综合治理,2020年组织实施40个农村污水治理“千村示范项目”调查摸底等工作,有序推进任务实施。完成577家畜禽养殖场粪污达标治理整改,组建3支养殖粪污运输队伍,全县畜禽粪污得到妥善处置。大力开展河道整治工作。全县每年预算600余万元的河道打捞清淤资金,用于河道环境整治,通过系列工程治理,全县河流水质稳步提升。

大力实施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投入5.6亿元建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12个乡镇垃圾收储中心、4262个农村垃圾转运点,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确保及时有效处置。完成每年度产废单位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及企业危废管理计划备案,指导产废单位危险废物规范转移。积极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领域环境风险防范排查工作,完成93家非煤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排查。组织辐射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和核技术利用宣传工作,指导相关单位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9.4%,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4.1%。成功创评省级特色小城镇4个、国家森林乡村4个。开通重大项目绿色咨询服务通道,金朗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搬迁环保帮扶案例获生态环境部采纳并作为正面典型案例通报,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被《小康》杂志评为“2020中国县域生态百优榜”。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优化项目环保服务,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企业环保秘书制,全力支持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开通重大项目绿色咨询服务通道。大力开展以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秸秆禁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为重点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对100余家排污企业实施常态化执法监管。“十三五”期间共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并立案处罚120余件,罚款总额达800余万元。不断夯实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县城主城区空气质量实行24小时在线监测,为各级各部门综合决策及处理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扎实推进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完成8家企业自动监测体系建设。

扎实推进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聚焦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长江经济带问题,坚持多措并举,建立问责长效机制和日常督察机制,严格实行“月盘点、月清账”和“挂牌督办”制度,高压高效推动环境问题整改,第一轮中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203个,长江经济带问题点位48个,已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100%

(二)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压力大。污染防治新老问题交织。城乡面源大气污染治理和管控能力有待加强,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未有效开展,城区及周边“散乱污”企业整治不彻底,城区机械化保洁、重车进城管控、部分建筑工地降尘措施等精细化管理不全面;臭氧污染逐步显现。局部流域污染问题整治仍需持续发力。流江河、思凤溪等小流域水质未能稳定达标,个别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还不稳定。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较低,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设施不完善。农村生活污染、种植养殖污染等治理投入需求大,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高,养殖污染防治压力较大。部分乡镇应对突发疫情或突发事件的医疗废物废水处置能力不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仍需完善,基层环境监测、执法能力有待提高。

生态保护修复难度大。仪陇县地处丘陵和低山区,地势复杂多变,土壤抗水流侵蚀能力差,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加之近年以来大量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遇到暴雨,植被稀疏的地表径流急剧汇集造成山洪,导致大量泥沙淤积水库及河道,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同时,水土流失使仪陇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制约着全县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加强。目前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有待优化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监管执法手段单一,能力不足,综合执法合力尚未形成。执法配套措施运用不够,环委会综合协调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各部门履行环保职能职责还需进一步强化。新的污染形式出现,缺乏有效应对手段。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迎来重要机遇

生态文明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地位进一步加强。“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和实践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制度日趋完善,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和扎实工作基础。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作用进一步显现。“十四五”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特别是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战略部署的加快实施,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市委“155”发展战略的深化拓展,“543”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一区四园”工业经济加速崛起,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绿色协调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则,区域间生态环境共治共保也将成为常态,必将推动仪陇县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

开启美丽仪陇建设的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进一步明确。四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四川”的决定,并对“美丽四川”的目标指标做了明确的设定。建设“美丽仪陇”是建设“美丽四川”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标准高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朱德故里-琳琅山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凸显仪陇特色,更好地响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密围绕南充市委“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决策部署,紧扣仪陇县“生态强县、绿色发展”主题,围绕建设现代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以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主线,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加快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宜商的生活空间、山川秀美的生态空间,为全面建设美丽和谐幸福仪陇打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态惠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空间,以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作为仪陇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条件,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与旅游资源生态保护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出重点、系统治理。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精准治污,推进环境精细化管理,巩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深化企业的生产、排污、治理、保护等主体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履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积极参与环境监督,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治理体系。

(三)目标指标

十四五”时期,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开创老区振兴、红色旅游、美丽乡村“三个示范县”建设新局面,“美丽仪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PM2.5平均浓度达到南充市下达指标要求。省、市考核河流断面水质达III类水质标准,全面消除县城黑臭水体,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达10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1.5%以上。不新增农用地污染地块。城区声环境功能区达到相应功能区噪声值控制标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科学规划和实施一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项目,完成市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年度削减任务,完成中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任务,完成城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和地下水污染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环境安全得到进一步管控。加强重金属、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废物、辐射等环境风险管控,严防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环境安全。及时妥善处置环境信访和群众投诉举报,防止发生重大群体性和恶性事件,积极应对环境舆情,防止发生重大社会舆情,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社会稳定。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上台阶。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以及生态环保综合执法改革。环境监察、监测、监督管理、信息、执法能力等得到显著加强,环境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专栏1 仪陇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

2020

2025

五年累计

指标属性

(一)环境治理

1)县城细颗粒物(PM2.5)浓度(ug/m3

28.6

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2)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4.5

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3)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4)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

0

0


约束性

5)城市黑臭水体比例(%

/

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6)地下水质量Ⅴ类水比例*%

/

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7)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

86.5

91.5


约束性

8)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66

71


约束性

9)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

62.7

75


约束性

1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约束性

11)乡镇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12)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市下达指标


13)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市下达指标


14)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市下达指标


15)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市下达指标


(二)应对气候变化

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1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3.37

--

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1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

42

约束性

(三)环境风险防控

19)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4

95


约束性

2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

有效保障


约束性

(四)生态保护

21)生态质量指数(EQI

/

稳中向好


预期性

22)森林覆盖率(%

39.4

42


约束性

23)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

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性质不改


约束性

展望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仪陇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三、强化源头防控,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源头防控,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为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县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构建绿色空间格局

构建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格局。以“一核两极多点”城镇布局的国土空间格局为引领,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国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突出县城新政镇龙头核心地位,坚持现代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定位,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突出金城镇县域商贸物流重要节点功能,优化场镇空间布局,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突出马鞍镇“两德”红色文化绿廊、特色军事文旅小镇定位,推进郊野公园、绿道网络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武棚-永乐优质粮油产业区定位,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粮油种植及农副产品初加工,做优做强现代绿色农业。

强化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嘉陵江优先保护岸线、朱德故里-琳琅山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流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优先保护单元管控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优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活动,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建设。仪陇县中心城区等以城镇为主的重点管控单元,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区,优化空间布局,禁止新建高污染、高风险工业企业,强化城镇生活污水、大气移动源、扬尘源管控。以仪陇经开区等工业园区为主的重点管控单元,严格执行准入门槛,强化嘉陵江干流一公里范围内企业选址论证,严控水环境风险。其他一般管控单元应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持续推动砖瓦、石料加工等落后产能淘汰,加快高污染、高耗能、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淘汰进程,淘汰立山红旗、瓦子三鑫、复兴红旗、义路正强、马鞍南海、赛金德尚、炬光砖厂、三蛟光坪等8家砖瓦企业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一批能耗、环保、安全等不达标的产能及产品,做到“发现一起、淘汰一起”。持续开展“散乱污”清理整治,确保动态清零。

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建设仪陇经济开发区,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鼓励辖区内装备制造、建材、食品加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采取“一行一策”制定绿色化改造计划。以仪陇经开区为重点,推进工业园区提档升级,积极发展建设园区共享的环保公共基础设施或集中工艺设施,显著提高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大力推动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龙岗天然气净化厂、页岩砖厂、四川国德塑业等传统行业的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积极推动黄酒、料酒、辣椒酱、火锅底料等为重点的调味品产业,以及蔬菜、水果、蚕桑、生猪、花椒等为原料的农副产业加工业绿色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砖瓦行业科技技术、装备水平转型升级,鼓励现有烧结砖瓦行业转型绿色建材生产,支持烧结砖瓦企业炉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推动高端节能照明、绿色包装、新型建筑、生态环保材料等新兴产业,拓展节能环保新型材料产业园。加速实体经济数智化转型,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推进县域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化。加快构建“5+4”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电子信息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商贸及特色餐饮、医疗康养五大支柱型服务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现代金融、家庭社区服务四大成长型服务产业。致力做靓做响红色旅游品牌,围绕“一核、两城、三线、多点”,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实现“1+3+N”精品景区全域布局。

建设绿色流通体系。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一港、二铁、五高、八干、N支”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逐步减少重载柴油货车在大宗散货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实现运输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依托县城至朱德故里景区、金城至马鞍、马鞍至五福旅游快速通道建设,完善旅游景点公共交通网络,推动区域公交出行率。加快推进县城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全面推进绿色公路建设,着力打造“成渝1.5小时、南充0.5小时”交通经济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专栏2 低碳绿色重大工程

节能环保新型材料产业:节能环保新型材料产业园项目,新能源微型产业园项目等。

园区重点项目:仪陇经开区基础平台建设项目、仪陇经开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仪陇经开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项目、仪陇经开区再生资源利用生产加工项目、仪陇经开区智能化环保卫浴产业园建设项目、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仪陇经开区万吨果蔬汁饮料生产项目、仪陇经开区绿色装配式建筑材料生产加工项目、高端农业装备建设项目、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

创新发展绿色农业。依托“543”现代农业体系,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科学统筹农牧规模及布局,以花椒、水产、中药材、肉牛四大特色产业为重点,做优做大现代绿色农业。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推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支持畜禽养殖场建设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快推进种养循环农业,鼓励采取粪肥还田、制取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促进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者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农用薄膜,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

专栏3 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大主导产业:粮油产业,绿色食品粮油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0万亩稻鱼综合种养基地建设项目等。生猪产业,生猪规模化养殖及种养结合示范、标准化生猪育种场基地提升工程、生猪(柑橘、蚕桑)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建设、双胜生猪(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等。晚熟柑橘产业,海升柑橘全产业链精深加工厂建设,日兴、永乐、马鞍等乡镇水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蚕桑产业,新政等蚕桑(水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蔬菜—万亩商品蔬菜生产加工一体化建设、土门、双胜、马鞍等乡镇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马鞍食用菌(水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等。

四大特色产业:花椒产业,新政、双胜、五福等乡镇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等。水产产业,美丽渔村建设、水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先锋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国省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程(水产)项目等。中药材产业,中药材精深加工、义路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等。肉牛:秸秆养畜及人工牧草种植、新政肉牛(水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立山肉牛(川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等。

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仪陇县现代农业装备建设项目、南充市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项目等。

农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仪陇县新政农文旅融合蚕桑产业园建设项目、南充市(仪陇)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

农业品牌创建重点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沼气工程种养循环利用等项目。

(三)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构建绿色能源体系。鼓励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进6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沼气发电及生物天然气等乡村清洁能源发展。着力补齐油气基础设施短板,系统推进地上地下管网建设,加快油(气)及充电站项目建设。改造城区老化燃气管网及乡镇次高压管网,进一步优化油气管网体系,扩大城乡天然气一体化使用规模,进一步降低煤炭耗量。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到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下降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2%

强化水资源节约。继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县城。针对工业产业集聚区,大力实施水源分质供水,加大非常规水利用,紧抓高耗水企业节水,推进工业园区水循环利用。加强农业农村节水,大力发展喷灌、微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持续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将节水落实到县城规划、建设、管理、用水消费各环节,从严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大力提升公共场所及公共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推动城镇居民家庭节水,普及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202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20年降低16%

  1.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宣传引导绿色生活理念。采取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部门出台绿色生活方式行动方案、公交优先发展政策等相关绿色生活政策制度,提供推广绿色生活的制度保障。鼓励依托媒体、社区、学校等开展绿色消费和生活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知识,多渠道树立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理念。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率先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公众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主动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参与绿色行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加大绿色生活产品供给。大力普及绿色产品。探索建立绿色产品清单,加大汽车、电子电器、家具、建材、日化、纺织服装等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毒、低残留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提供。限制过度包装,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开展外包装回收行动。加大推广绿色建筑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引导商场、超市等销售主体制定并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对绿色产品供给者给与必要的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优惠,从生产、销售、采购等多环节发力,积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拓宽绿色产品销售空间。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生活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公众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全方位培养绿色化生活方式。引导家庭节约资源,鼓励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加大清洁能源使用,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等,优先购买和使用获得节能、节水或绿色认证的电器、器具等产品。提倡简约化生活,不用或少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等一次性用品,使用绿色环保洗涤用品,提倡健康饮食和珍惜粮食,做“光盘行动”践行者。引导公众绿色出行,优先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共享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

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深化“三源(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推动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处置,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努力绘就“美丽南充”的仪陇画卷。

(一)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精准实施空气质量稳定达标管理。突出抓好重点时段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针对夏秋季以O3为首要污染物和秋冬季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气,科学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稳步增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清单,有序推进重污染期间企业生产调度。联合营山县,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探索区域协同治理路径。

深化工业源污染防治。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开展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龙岗天然气净化厂等废气治理升级改造,加强土门先锋页岩砖厂、双胜镇仙山建材厂、复兴佳呈页岩砖厂等提标升级改造,加快清洁低碳能源替代以及利用工厂余热、电厂热力等进行替代。严控新建燃煤锅炉,县城建成区范围内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10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实施VOCs排放总量控制,制定VOCs专项整治方案。以四川国德塑业有限公司、冠泰实业有限公司等VOCs排放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低 VOCs 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加强 VOCs 无组织排放控制,推进建设适宜高效的末端治理设施。

全面推进移动源污染防治。按国家要求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低于国六标准的汽柴油。严格机动车环保管理,按要求实施老旧柴油货车和燃气车淘汰更新计划,加快淘汰报废老旧车辆,依法报废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车辆。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整治,新生产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县城建成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清洁能源型非道路移动机械。以县城嘉陵江一二三桥桥头、江东村柴井路入口、银山超限治理站、砂石场出口变电站等地为重点,运用现场抽检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强化机动车排气路检,到2025年,全县建成不少于6个遥感监测(含黑烟抓拍)系统。

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施工扬尘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长效机制,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落实施工工地扬尘管控责任,将施工工地扬尘治理与施工企业资质评价、信用评价等挂钩。优化县城餐饮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以红色经典广场、恒益滨江夜市等区域为餐饮重点发展区,原则上禁止在未经规划作为饮食服务用房的居民楼或商住楼新从事产生油烟的餐饮经营活动场所。强化餐饮服务企业油烟排放规范化整治,产生油烟的餐饮企业、单位须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装置,并实施定期清洗,确保净化装置高效稳定运行。加强秸秆露天焚烧整治和秸秆综合利用,以新政镇、度门衔道、柴井乡、双胜镇、复兴镇、二道镇等乡镇为重点,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和预警预测,严格落实焚烧整治措施,坚决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达峰”进程

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结合省市碳达峰方案,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科学研判碳排放变化态势,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线图研究,合理确定重点领域及行业、重点区域、大型企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阶段性任务、重要举措和保障措施。严格落实省市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要求,积极推动砖瓦、石化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编制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力争实现煤炭消费和砖瓦碳排放达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现碳中和。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推进编制全县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升级石化、建材等工业领域工艺技术,控制工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提高营运车辆低碳比例。推行绿色建筑,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逐步实施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强化对公共建筑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加强页岩气开采、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增加林业等生态系统碳汇。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人体健康、重大工程的影响,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完善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机制,提升应对未来气候风险能力。提升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

(三)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效

加强水资源保护。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考核机制,制定并落实渠江流域小支流生态应急调水方案,优先满足城乡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推进亭子口、子坝水库配套渠系等引水工程,持续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协调好上下游、干支流关系,深化河湖水系连通运行管理和优化调度,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将生态流量(水位)和城镇供水作为流域水量调度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流域水资源调度长效机制。以嘉陵江、思德水库、油房沟水库、友谊水库等为重点,合理确定闸坝、水库生态调度任务,以河道生态需水为控制目标,建立河道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制度,使干支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生态环境需水要求。

强化工业废水治理。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全面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进一步提升废水资源化利用率。以四川省隆杰食品有限公司、四川仪陇川王食品有限公司、仪陇县大寅镇皇龙生猪定点屠宰场等牲畜屠宰企业、四川省仪陇银明黄酒有限责任公司等为重点,开展节水工艺和技术替代,加快实施废水深度治理,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以仪陇经开区为重点,开展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和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完善园区及企业雨污分流系统,推动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加快中水回用设施的建设。

加快城镇污水有效治理。统筹考虑城镇发展规划,以县城新政镇为试点,推进城镇“污水零排区”建设,以马鞍镇、金城镇、立山镇、复兴镇、永乐镇、日兴镇、柳垭镇、土门镇、三蛟镇、大寅镇、观紫镇和五福镇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全面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实施污水管网补短板工程,推进管网改造更新,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的运营维护,推进仪陇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河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金城镇龙泉污水处理厂、二道镇等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增效工程。以嘉陵江、复兴河、思凤溪、流江河、绿水河为重点,积极推进流域乡镇污水处理厂末端建设人工湿地等水质净化工程。开展新政镇、马鞍镇、金城镇等城镇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

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与规范化建设。按照“查、测、溯、治”的工作要求,以县城建成区及嘉陵江、复兴河、思凤溪、流江河、绿水河等重要水体为重点,加强排污口排查,形成重点水体入河排污口清单及工作台账。全面推动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工作,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要求,将入河排污口整治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紧密衔接,制定实施排污口分类整治方案。到2022年,力争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全部整改到位,实现嘉陵江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自动监测全覆盖。到2025年,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及规范化建设。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化肥、农药双减工程为重点,强化种植业面源污染整治,试点建设农田尾水生态化循环利用、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在流江河、绿水河、思凤溪等农田面源污染入河现象严重的区域,建设沿河生态缓冲带、人工湿地等隔离措施净化农田灌溉尾水。加强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在养殖散户密集区试点建设集中式畜禽养殖粪污处置中心,推广“畜--菜(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产养殖集中区域环境监测,推进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到2025年,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编制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或方案,以新政镇、双胜镇、赛金镇等乡镇为试点,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农村地区延伸。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优先安排 15 户或 50 人以上的农村居民聚居点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家乐、民宿等经营主体的生活污水处理。大力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对已建成投用的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加快问题设施整改,实现达标排放。对日处理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开展水质监测。有序推进金城镇双堂村、马鞍镇千垭村等居民聚居点周边农村黑臭水体的清理整治。到2025年,实现75%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持续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规划,严守县域内水生态保护红线。试点开展水生态调查,强化河湖水生态环境评价。以嘉陵江、复兴河、思凤溪、流江河、绿水河等流域为重点,实施沿线河湖岸线修复、滨岸缓冲带生态修复,河口湿地修复、河湖水域生态修复等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升河湖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加强流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开展天然生境恢复、生境替代保护、水生植物资源保护、“三场”保护与修复等工程,保护水产种质资源,改善和修复水生生物生境,构建河湖良好生态循环系统。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巩固提升仪陇县“一江三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平,持续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提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监测和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加快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强化日常管理,提高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防御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一源一策”管理,完成乡镇级及以下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并持续推进水源地规范化整治,加强农村区域供水设施建设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大力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综合防治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提高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能力。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保“好水”,以仪陇县“一江三库”为重点,严格控制湖库周边开发建设活动。针对嘉陵江仪陇段,实施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标升级河西污水处理厂。稳“中水”,针对流江河,实施复兴等场镇雨污分流整治,开展沿线居民聚居点污染治理,实施复兴河段水生态修复、岸坡保护等建设。针对绿水河新建堤防和护岸,开展河道疏浚,加强乡镇污水厂管网建设。针对思凤溪,开展流域内村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废水治理、河岸生态治理与保护。治“差水”,针对东观河系统开展河流水生态修复,提高水环境质量。针对马鞍河开展沿岸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养殖废水治理,消除养殖废水直排现象。针对鳌溪河加快实施沿线乡镇污水截流、垃圾收集及初期雨水收集改造工作。

(四)扎实推进净土行动,保障土壤环境总体稳定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空间布局管控,鼓励土壤污染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规划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严格重点行业企业准入,新(改、扩)建项目应开展企业用地土壤调查,涉及有毒有害物质且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提出并落实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加大生物农药、引诱剂使用推广力度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力度。开展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监测,未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应当采取措施予以改善。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落实重点监管单位主体责任,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实施防渗漏改造,因地制宜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

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定期更新公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所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变更前应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仪陇经开区、油库、加油站、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垃圾填埋场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立土壤污染风险源清单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鼓励在武棚-永乐优质粮油产业区试点建立长期观测研究基地。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监管,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调整种植结构或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

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对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的地块,严格实施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措施。重点对关闭搬迁工业企业地块等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土壤环境初步调查。加强治理修复过程监管,强化修复过程二次污染防控。健全土壤修复地块的后期管理机制。强制性保护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未利用地。依法严查向滩涂、湿地等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未利用地拟开垦为耕地或建设用地的,应当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认符合用地功能要求后开发利用。

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地下水环境调查,积极开展垃圾填埋场、加油站等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风险隐患调查评估,初步摸清地下水污染分布及环境风险情况。试点建立覆盖重点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并发布地下水监测信息。加强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强化再生水灌溉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在土壤风险污染风险管控中,充分考虑地下水影响与防控,做到统筹安排、同步考虑、同步落实。推进仪陇县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等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建设,逐步开展防控修复治理试点。

(五)强化固废分类处置,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推进生活垃圾及农牧废弃物分类处置。严格生活垃圾分类管控,推进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收集与处置,增加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和收运车辆,提标升级垃圾中转站,强化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逐步完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完善农牧废弃物的收储运体系,重点推动畜禽养殖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提高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

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压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督促产废企业安全分类收集、贮存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推广应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鼓励回收利用,优先用于烧结制品及回填等,以仪陇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为重点,持续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鼓励新政镇、马鞍镇、金城镇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处置能力建设。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标识管理制度和转移处置制度。开展全县主要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排查,建立“一库一档”,形成重点监管点位清单并动态更新。加大对小微产废企业、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社会源危险废物的监管力度。持续推进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试点,完善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等集中收集贮存设施。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强力推进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补齐医疗废物处置短板,到2022年,县城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9%以上。

专栏4 污染防治攻坚重大工程

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中小河流域治理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城乡污水治理项目、地下水污染监测防治项目、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工程、嘉陵江入河排污口整治项目、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环境污染监控系统建设项目、环境应急能力与执法能力建设项目、餐饮油烟综合治理项目、腊肉集中环保熏制项目、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建设项目、现代化保洁设备提升工程、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项目、砂石行业环保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五、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强重点生态空间保护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筑牢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生态空间保护格局。进一步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严格贯彻落实省市监管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人为活动。加强朱德故里-琳琅山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嘉陵江优先保护岸线、仪陇县嘉陵江龙井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流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流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加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重点以嘉陵江仪陇段、流江河、绿水河、思凤溪等流域为骨架,油房沟水库、思德水库、友谊水库等其他湖库、渠系为支撑打造“一带多轴、一江两岸”生态绿网体系,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设绿色水生生态廊道防护体系。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治理与修复。持续开展嘉陵江优先保护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嘉陵江自然岸线保有率,提升岸线生态功能。积极推进低山区、丘陵区等区域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在“一江三库”等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区主要实施封育保护,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并配植物保护带,促进水源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监管,保护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提升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形成重点区域植物层次多样、景观类型丰富的森林生态格局,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落实省市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以遏制湿地萎缩与退化、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实施嘉陵江仪陇段、流江河复兴河段、思凤溪、骑龙河及三河段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配合省市开展县域内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分布和威胁因素,掌握生态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试点开展保护、修复和扩大流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境保护区(点)行动,优先实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加强鳄龟、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现状调查和评估,试点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维护区域生物安全。

专栏5 生态保护修复与价值转化重大工程

一江三库”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沿江山体补植补强绿化、县城山体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森林小镇(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一体化设施建设项目、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设项目、城市管理智慧化建设。

朱德故里景区-马鞍镇景镇融合发展工程、4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金粟书岩、张思德故居等)、3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金粟书岩、立山寨、天石寨、铜鼓蚕桑产业园、双胜花椒产业园等)、马鞍镇-骑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项目、德乡慢村精品民宿群建设项目、朱德故里景区客家民宿博览园建设项目、朱德故里5A级景区提升建设项目。

(三)打造美丽宜居城乡环境

推进宜居城镇建设。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建设向资源集约与高效利用方向转变,合理引导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经济的空间分布。完善县域绿地体系,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加强县城公园绿地、城郊生态绿地、绿化隔离地等建设,逐步提高城镇绿化率。突出县城新政镇龙头核心地位,支持建设现代滨江山水园林城市,持续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支持金城镇建设县域商贸物流重要枢纽,大力实施中心场镇提档升级和综合整治。支持马鞍镇建设特色军事文旅小镇、红色文化绿廊,大力实施公园绿地建设,为红色城镇赋予蓝绿底色。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认真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空间布局,全力塑造城镇乡村美美与共发展新形态。以大力培育发展农旅融合、森林康养、红色教育等新业态为契机,推进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农业观光体验旅游、红色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康养生态旅游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积极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强化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微信等各类载体,广泛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行动以及污水处理知识、卫生文明习惯、村民参与义务等,充分调动村民清洁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打造宁静生活环境。强化声环境功能区动态管理,合理划定社区、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与交通干线、工业企业等噪声源的防噪声距离,推进交通干线隔声屏障、工业企业降噪设施等噪声治理工程。加强施工噪声监测和监管,加强夜间施工管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降低投诉热点领域噪声污染。加强对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等噪声污染源的控制管理。增强公众声环境保护意识,打造宁静社区及办公、休闲场所。

(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配合省市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开展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信息调查,建立生态产品目录及价值实现模式清单。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积极参与森林、湿地碳汇和污染排放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贯彻执行省市生态产品保护补偿制度,严格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有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财政制度和绿色金融政策,实行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多元路径。深度挖掘仪陇特色农业、红色旅游、革命老区等生态产品价值,从生态附加值溢价、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品开发、环境资源交易等维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仪陇路径。依托海升柑橘、五福花椒、武棚-永乐粮油、马鞍食用菌、义路中药材、新政蚕桑、双胜生猪、先锋水产、立山肉牛等区域特有资源,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产品,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依托朱德故里-琳琅山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马鞍骑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张思德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以嘉陵江观光旅游带、川陕渝红色旅游带、金城金粟书岩文化旅游带等为试点,探索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EOD),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六、防范化解环境风险,推进健康平安仪陇建设

牢固树立环境安全底线思维,坚持主动防控和系统管理,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推进危险废物、化学品、新型污染物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强化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一)强化环境风险防范

强化流域、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常态化管理,压实生态环境、公安、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省市生态安全工作协调制度以及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强化流域、区域环境风险防控,统筹谋划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以及储存企业布局。以嘉陵江仪陇段、思凤溪、流江河、绿水河等流域为重点,试点推动开展流域环境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以“一江三库”为重点,统筹推进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

加强行业、园区、企业风险防范管控。严格落实省市环境安全隐患治理制度,加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定期对龙岗天然气净化厂等涉危险化学品企业、涉危险废物企业开展环境安全排查整治,督促仪陇经开区、饮用水水源地,以及涉危、涉重、涉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区域、行业、领域完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应急设施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建立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清单,落实环境风险防范主体责任。推动环境风险企业试行“一源一事一案”及风险信息登记制度。

(二)加强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严格落实环境应急管理职责,推动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环境风险监管与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应急演练加强应对环境风险事故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加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制度,敦促企业按行业分年度完善企业预案、提升预案质量、加大企业应急演练频次。积极探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法。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提升应急储备能力。加强仪陇县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合理确定物资储备规模及种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存、补充、更新、轮换、调运等管理机制,实行物资储备信息动态化管理,掌握常用应急处置物资信息,提升应急物资持续供应能力。加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仪陇县应急指挥系统,补充完善应急监测设备、应急防护设备、应急取证设备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应急处置队伍。

(三)深化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控

加强危险废物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准入,依法落实工业危险废物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全县废铅蓄电池收集试点工作,加强废机油收集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有害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推进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转移运输安全便捷化。持续开展全县危险化学品领域环境风险排查。开展现有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对废弃危化品等实施全生命周期信息追溯管控。

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和环境风险防控。强化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在“一江三库”等重点流域,以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为调查对象,试点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加大对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力度。

七、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党委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加强环境市场法制政策体系建设,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积极构建政府有为、企业有责、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大生态保护格局。

(一)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落实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快完善绿色导向的领导责任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将职责延伸到各乡镇(街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强化企业持证排污和按证排污,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强化公众环境保护责任感,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过程和环境监督工作机制,推动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素养和能力。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新闻发布机制,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有奖投诉举报制度,提升环境信访举报办理质量。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污染监督治理,引导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

(二)完善环境治理监管体系

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推进由“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组成的生态环境准入体系落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源头预防体系。推动环评“放管服”深化改革,对重大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优化小微企业项目、编制报告表项目的环评管理。加强对“两高”项目环评审批程序、审批结果的监督与评估。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依据的生态环境日常执法监督工作体系,深入推动排污单位按证排污、持证排污。推进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生态环境统计、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执法等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衔接,推进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监管。

提升环境监测科学精准水平。积极推进生态监测网络建设。补齐大气监测设施设备短板,提升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将水环境监测范围继续延伸到乡镇一级,逐步形成流域水生态监测能力。补齐地下水和水生态监测能力短板,加强特定行业特征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应用。强化监测单位应急、执法监测设备配备,提升污染源监测和执法快速响应能力。强化仪陇经开区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建设。

提升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加快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地,推动执法权限向基层延伸。开展“有计划、全覆盖、规范化”执法,逐步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优化环保执法方式,推动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加快配置黑烟车抓拍、黑烟车智能识别系统、大气应急监测车、大气快速检测、无人机、便携式VOCs检测仪等高科技装备,配合南充市建立生态环境执法装备调度制度。试点推行视频监控和环保设施用水、用电监控等物联网监管手段,积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执法效率。

(三)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建设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配合市级部门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合理制定污水处理费标准,推进污水排放差别化收费。引导第三方企业参与污水垃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黑臭水体整治等重大生态环保工程。支持降碳治污、园区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第三方治理示范。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扩大绿色生态环境项目投资范围。推进环境信用在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发放、日常监督执法等各事项中的应用。配合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其违法信息记入信用记录。

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建设,拓展环境大数据云应用领域,持续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打造环境大数据综合信息业务应用系统。提高智慧环境管理及治理技术水平,重点提升环境污染治理工艺自动化、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管理信息化、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控智能化等方面技术水平,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环保用电工况监控、扬尘在线监控、烟火监控、无人机监控,实现精准管控。加强地区环境统计能力,支持探索时效性更强、准确度更高、可用性更好的污染物排放数据统计方法。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扩大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大力培育、发展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加强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规范健康发展。加强环保政策教育,提高群众的环保法治意识。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营造珍爱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办好“六五环境日”等社会宣传和公众参与活动,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宣教基地建设。

八、保障措施

仪陇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指导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务必强化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完成全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地方目标责任,按照与上级政府签订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把规划目标指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协同配合,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全社会参与和监督,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二)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权责清晰、区域均衡、科学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强化项目绩效管理。创新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发挥环保专项资金、地方债、PPP等多渠道资金合力作用,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保障规划实施。

(三)加强跟踪评估

实施规划目标评估考核,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形成分级负责、逐级推动、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开展规划年度调度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向县政府报告,并作为对各相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规划动态修订,结合规划评估考核结论,将规划中发生较大变化而导致无法继续实施的内容,以及规划目标预期无法达到、现状超出预期,或由于外部政策条件发生变化导致规划目标无法继续实施的情况纳入规划动态修订。

(四)强化宣传督导

加强规划宣传,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理性、有序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社会监督,认真研究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